弘毅守正艺术生活
——传承秦腔艺术是我的使命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 郭锋
中国演员 / 表演经验
2022 年第 10 期 总第 107 期
秦腔,是我们陇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趣,作为一个出生于八零年代的甘肃庆阳人,印象中小时候农村的热闹非凡和悠闲雅趣,莫过于耍“社火”。“社火”是秦腔源于传统的另一种变相的表现形式,古人以火结社,激情时刻,吼一段秦腔,是最直接的情感宣泄、是最直接的生命文化的体现。
《窦娥冤》剧照
小时候,逢年过节赶大小集市,一般都有秦腔戏班的演出。在我老家的生活之中,不论是在集市场合还是乡野田地,都有秦腔的声音。秦腔与我们的生活难分难解,那时候感觉是如此的自然和本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秦声秦音也无形中注入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液中。
从小,我就喜欢唱歌、跳舞,偶尔也会 “有模有样”地唱几句秦腔。因为爱好秦腔,学校里的老师拉板胡时,总会让我唱一段,学校每次的文艺展演中都有我的身影,自己开心的同时,也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其实,真正让我踏上秦腔艺术道路的,还要从10年前与恩师邂逅说起。
《四贤册》剧照
偶遇恩师 领道出行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唱好秦腔,是我对于秦腔文化崇高和优美的追求与向往。感受历代秦腔人对艺术奉献精神,更是让我内心获得一种关于艺术的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走向秦腔的艺术之路、一路为我指点方向的,便是在第三届红梅大赛的时候有幸认识了京剧老师——孟庆波先生。孟老师为我编排了《狸猫换太子 ·焚宫》,这出戏曲是庆阳市镇原县刘镜老师在传统秦腔本戏《狸猫换太子》中为李妃创写的一个折子戏,由甘肃省陇剧院关来强老师作曲、孟庆波老师编排。当时我在地县上班, 每次有机会来兰州都是挤着时间排戏,孟老师对我认真教导,每次排戏不厌其烦地亲自示范,口传心授。记得当时孟老师腿不好,每次排练,让我们“折腾”得一瘸一拐的走路,说心里话我很感动又有点不忍心。
《清风亭》剧照
《焚宫》这出戏的排练,孟老师主要用的是京剧程派身段,其中包括李妃逃生途中所用戏曲程式化、圆场、水袖来表达人物出逃中的复杂心理变化和对环境的体现,还有秦凤大义救主,火海逃生,主仆表现极其复杂、无奈的情感表达。老师说创排这出戏,他想把舞台上互换服装这一老戏新排的手法展现给观众,让大家觉得不光是戏曲文化内涵的美、还要将程式技巧的应用结合起来,编排这出戏,让人有不同的感受,耳目一新。
因为我从闺阁旦转入青衣,从身段到唱腔、从整体都得做出适合人物性情演出的改变,老师说要拿下这出戏,对角色的演出要有一个新的认知,要重新开始。
孟老师经常会说一句“必须得练,要好好练。”这一练就是三年。每次排戏,一个动作不满意他就让我做无数遍,排练完还要给我普及很多秦腔理论知识,让我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孟老师的教诲,让我对戏曲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提升。
至今,我永远都铭记着孟老师的一句话:“戏曲、舞台艺术没有捷径。要不厌其烦的练百遍、千遍才能在舞台上表现百分之七十。”因了这句话, 每天“练戏”成了我的必修课。付出就会有收获,在第三届红梅大赛中,我以《焚宫》这出戏荣获一等奖,同时也迎来了我人生路上另一大转折。
郭锋便装照
名师指点 演技提升
2011 年,我被调到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剧院的领导对我很关心,同事们相处融洽,也很友好。与此同时,我遇到了我的另一位艺术与生活的导师 —— 秦腔名家苏凤丽老师。苏凤丽老师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 26 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前我在地县的时候,就看过苏老师的戏,非常严谨,非常细腻,就觉得她一出场从哪里看都是一个“美”字。
来到剧院见到老师很开心, 心想终于能近距离观看学习苏老师的戏了。每次老师演戏,我都在旁边观看学习。有一次给苏老师说我想学她的戏,苏老师很爽快,耐心地把秦腔《锁麟囊》中《寻亲》一出排给了我,让我很感动。因为这是老师演出《锁麟囊》申梅之后,我是第一个传承学习苏老师《锁麟囊》的人。
开始排的时候,老师说要演好这出戏不容易,薛湘灵这个人物不好演,首先要把握好人物性格变化的准确度, 还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寻亲》这出戏主要通过水袖、圆场等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表演和丰富的情态变化来表现薛湘灵寻亲的急切心情和艺术表现魅力。苏老对艺术的态度特别认真, 一丝不苟、细心教导, 每一个动作、细节,尤其是苏老师独特的唱腔,对每一个字的吐字发音、韵味气息和强调高低的技巧细心的传授给我。不仅《寻亲》这出戏如此, 这几年我所演的《侧美案》《黑叮本》《清风亭》《窦娥冤》《四贤册》等等,都是经过老师不断编排的,每一场老师下来都会指出,并改正我演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苏老师常说戏曲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是把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物用高雅的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老师还说让我们在舞台上“真听、真看、真感受”,要用真实的表演去打动观众,让观众觉得舞台上的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角、是生活中的精神 支柱。除了艺术上的指导,生活中她更多的像一个长辈一样对我关心,在 2021 年甘肃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苏凤丽“师带徒”项目汇报演出中,我正式拜师,成了苏老师的学生。
《锁麟囊》剧照
承蒙孟老师、苏老师和院团各位老师的关爱和栽培,也感谢院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让我成长,获得了很多个人艺术奖项,并在 2021 年举办了两次个人戏曲专场,2022 年顺利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
专场的演出,是我戏曲人生中最难掌控的一刻,不同的行当,不同人物的变化,以及对身段、唱腔的把控。那时的我非常的焦虑,面临演出的各种紧张与不安,正是有苏老师的陪伴与鼓励、有苏老师对每一折戏亲 力亲为的指导排练,才能圆满演出,苏老师 对专场演出的每一个细节,就连主持词都替我操心把关。
在此,我再一次感恩苏老师在艺术道路上对我的细心教诲和指引方向,让我觉得,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不光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根性和立场,在追求艺术品格的同时,依然要把握住对人性中保持的真善美的精神寄托。
《黑叮本》剧照
逐梦艺术 传承经典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回想这些年我的秦腔艺术生涯,可以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排练厅度过,除了基本功不可缺少之外,每一出戏都须反复练习,尤其这几年的跨行当演出,从青衣到老旦,从台步、长水袖和短水袖的应用,对老旦形体的把控,每次千遍万遍去琢磨,有时候真的很烦躁,一个人在排练厅和自己赌气、哭鼻子。但既然选择的秦腔艺术,就必须勇往 直前。当一场演出在舞台上展现成果时,听着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演出中,我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是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从一场戏里,感受角色的情感变迁和生活态度,这些精炼的戏曲,都是文史典籍中的一种学养所开放的花所结出的果子,让人能感受到一个坚实、充沛、达观、朴素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之乐,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从艺这么多年,虽然自己在艺术的道路 上小有成绩,但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在秦腔的非遗传承道路上我们更应该肩负重任,让更多的人喜欢秦腔,认知秦腔,支持秦腔 艺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
弘毅守正,戏曲的传承其实是文脉的延 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演好戏,传承秦腔艺术将是我永远追寻的梦想与坚守一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