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一票难求
从10月3日首演,至10月8日,短短6天时间,上演26场;虽每日5个场次,却常常“一票难求”。
这是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乐动敦煌》的真实写照。
敦煌古乐“不鼓自鸣”,婀娜飞天“轻歌曼舞”,一幅可看可听的敦煌画卷徐徐展开......趁着国庆长假,金城市民纷纷走进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路东段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的国内首个沉浸式移动剧场,在“家门口”体验敦煌文化的无穷魅力。
大唐初年,一心遍求音乐真谛的西域天才少年白歆,终于在敦煌乐舞壁画幻墙中领略到音乐真谛。《乐动敦煌》分“源起妙音”“乐动丝路”“上元踏歌”“盛世华章”四个章节,将白歆遍求“美音鸟”的寻觅之路娓娓道来。
“人在剧中游”。《乐动敦煌》剧场分3个不同的体验功能区,观众跟随剧中主角“白歆”,游走在整个剧场,由浅入深地体验剧场各个空间,以沉浸式最佳体验,循序渐进陶醉于《乐动敦煌》的音乐魅力中,细细品味盛唐的敦煌古韵。
此外,《乐动敦煌》借助现代技术,系统梳理和解读敦煌壁画、古籍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音乐、影像、灯光、机械、舞美道具等多种手段,结合真人演艺,生动还原了敦煌音乐、舞蹈、诗歌、壁画等盛景画卷;通过活化敦煌古乐器、古乐谱的研发成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敦煌古乐文化,全面展现了传承发展千年古乐的文化魅力。
“用‘艺术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丝路精神。”甘肃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说,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不同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与价值的敦煌古乐文化。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护国粹艺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敦煌故事、丝路故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让世界重新认识到敦煌古乐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乐动敦煌》让琳琅满目的敦煌古乐器和乐伎从壁画中走出来,再次奏响天籁一般的敦煌古乐,让敦煌古乐跨越千年重获新“声”。
创作,精益求精
“一开始,就放到了文化高度的文旅产品在做。”《乐动敦煌》导演赵传建说,主创团队先后辗转敦煌、兰州、广州、海南和北京,一次次采风,一次次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则放开手脚,从立意到呈现,以全新思维和全新模式铺展,既不强调大制作,也不展现儿女情长,完全以敦煌古乐和敦煌乐舞为主,原汁原味地呈现,“所以,《乐动敦煌》是纯粹的”。
“这是一次冒险的挑战。”《乐动敦煌》文学编创王登渤说,或许写敦煌是自己和搭档腾飞的宿命,此前已曾无数次涉及到敦煌题材的创作,但对敦煌乐器、对这种全新的呈现样式是完全陌生的。幸运的是,整个主创团队敢于应对挑战,也提醒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结果,也非常令人欣慰,在很多方面颠覆了现代已有的呈现方式,耳目一新。
“完全以敦煌为题材、时长50分钟的音乐创作还是第一次。”《乐动敦煌》作曲姜莹说,尽管对敦煌音乐题材并不陌生,但留给自己的创作时间确实太短了。
什么是敦煌的音乐风格?姜莹始终在问自己,提醒自己。
首先,敦煌音乐一定与敦煌文化有关,是基于敦煌历史背景的,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自然也必须具备世界音乐文化的格调和气质。
敦煌壁画上,敦煌乐器琳琅满目,但并没有可考的音乐资料、尤其是视听资料。
出自敦煌藏经洞、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曲谱》“帮”了姜莹大忙。
《敦煌曲谱》是五代后唐时期抄录的曲项琵琶所用乐谱,共有20个谱字和25首曲子,包括《品弄》《倾杯乐》《又慢曲子》《急曲子》《西江月》等等,它采用半字符号记写,被称为“燕乐半字谱”。《敦煌曲谱》虽仅有25首,但读认方法早已失传,令人神秘莫测,被称为“音乐天书”。从3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分别对《敦煌曲谱》进行解读、译谱;近十数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家叶栋、陈应时、席臻贯、何昌林等对《敦煌曲谱》作了深入解译,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从《敦煌曲谱》提取基因密码,链接现代音乐,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姜莹说,《敦煌曲谱》就像是音乐的基因库,激发了自己的灵感;而主角白歆,不仅是贯穿《乐动敦煌》首尾的逻辑主线,也是自己音乐创作的逻辑主线。这种结合,则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此外,为更好再现和还原敦煌盛景,《乐动敦煌》编创团队汇聚了孟强、张华、甘华、史敏、程岳峰、胡晓林等敦煌艺术文化研究专家和业界翘楚,以及韩国知名灯光师KEE等国内外一流的艺术家。他们多次深入敦煌考察、研讨,在剧本、音乐、舞蹈、多媒体视觉设计、服装造型、舞美灯光设计等多方面狠下功夫,力求用精巧设计构思和匠心艺术,立体呈现敦煌文化的波澜壮阔和博大精深。
未来,叫好叫座
一部新剧,如同一个新生儿,令人充满期待。
“《乐动敦煌》仅仅是一朵浪花,希望通过《乐动敦煌》这朵浪花,吸引更多人走进浩瀚的敦煌海洋。”王登渤如是说。
“不去敦煌,也能感受敦煌之美,让敦煌大‘IP’流光溢彩!”《乐动敦煌》视觉导演甘华说。
“愿《乐动敦煌》叫好又叫座,经久不衰!”《乐动敦煌》执行制作人贾义军说。
......
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为了这丰满的理想,《乐动敦煌》主创团队早已未雨绸缪。
“希望《乐动敦煌》长久地走下去,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丝路文化。”甘肃演艺集团董事长陈其银回顾了《乐动敦煌》短短半年的“诞生史”:
今年3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青要求,创排一部旅游演艺剧目,“活化”呈现敦煌古乐以及古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敦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再添“靓丽名片”。
今年5月18日,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广州市明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深圳文博会上签约,携手创排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乐动敦煌》,“活化”呈现敦煌古乐谱、艺术展现敦煌千年璀璨文化的演艺作品“呼之欲出”。
从“敦煌古乐”到“敦煌音画”再到“乐动敦煌”,仅剧目名字就反复斟酌,名字是眼睛、是灵魂,虽是区区几字的差别,却影响着整个剧目的内容、呈现形式以及创作过程,丝毫“将就”不得;
边讨论、边提升、边制作......没有太多的时间,没有更多的模板,“敦煌文化”把远隔万里的三家公司紧紧凝聚在一起,创新思路、创新形式、创新模式,共同孕育新生。
演了26场,看了24场。《乐动敦煌》艺术总监龙富国觉得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听到无数个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说出“好看”“好听”“没看够”。
这样的声音如同敦煌古乐一样好听,龙富国对《乐动敦煌》如何“叫好又叫座”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在他看来,一部剧既叫好,又叫座,须具备“思想精深、艺术性强、制作精美、市场精准”四要素。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乐动敦煌》虽汲取其中的冰山一角,以“敦煌音乐”为主,但是站在甘肃多年来甘肃创作《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敦煌题材的扎实基础上,又借鉴了“印象系列”“又见系列”等国内演艺项目的成功经验,集聚业界大咖和翘楚,强强联手,虽是小成本,但以大场面、大制作保证了这些因素。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以市场需求倒逼创作流程,作为全国首个移动式沉浸剧场,既能“配送”到主题公园、热门景点驻场演出,又能全国乃至全球巡演,为走向广阔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新甘肃客户端,记者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