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集团快讯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快讯 > 媒体报道
丝路花雨 云端绽放——科技赋能优秀文化引发热议
作者: 来源:文艺陇原 更新于:2022-08-02 阅读:0

7月30日晚8时,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通过新甘肃客户端视频号全球首播。这是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联合甘肃演艺集团、甘肃省歌舞剧院,坚持科技赋能,创新使用新媒体技术,将《丝路花雨》搬上“云端”舞台的创举,开了甘肃经典剧目线上演出的先河,探索了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文艺演出的新生态。两个小时的网络首播,激发了网友们对经典的热爱、对敦煌的向往、对甘肃的好奇,也引发了对新兴媒体与经典艺术相结合产生巨大“化学反应”的热议。甘肃日报人才工作室的5位负责人,观看《丝路花雨》网络首播后,畅谈了各自的别样感受。


  省作协主席、甘肃日报叶舟工作室主任叶舟:一次极具示范意义的创新

20220802_143013_017.jpg

叶 舟

我与敦煌缘分深厚,敦煌是我的“文学故乡”,也是我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从19岁开始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小诗,多年来,我以敦煌为题材创作了短制、抒情诗、长诗、诗剧、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敦煌本纪》,更是将我对敦煌的热爱、深情、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敦煌有关的片言只字,我都悉心关注。7月30日晚,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联合甘肃演艺集团、甘肃省歌舞剧院举办的《丝路花雨》全球网络首播,我也是那20余万线上观众之一。

这是一种新鲜的、直观的、跨时空的传播形式。多年后再看这部舞剧,依然很惊艳,每一次看都像第一次般怦然心动!

第一次看《丝路花雨》演出是在2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美轮美奂,音乐也让人难忘。后来还看过好多次,都是陪着全国各地来甘肃的诗人、作家、画家等艺术界的朋友看的。每个人对敦煌的想象不一样,有朋友来甘肃,就带他们去敦煌,去看《丝路花雨》或《大梦敦煌》,我就是个解说员。

敦煌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根源性的,包罗万象,层峦叠嶂,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高地,是一座文化高峰。这座文化高峰,随着时间在增高、成长。敦煌文化绝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活态的、现在进行时的文化存在。无论是《丝路花雨》这样的舞台艺术创排,还是我的小说《敦煌本纪》创作,其实我们和古代工匠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去解读、阐释敦煌文化。

如果敦煌是一颗巨大的钻石,不同的人只不过是获得一个切面,多维度切面拼合起来,才能折射出敦煌文化的璀璨。对这颗瑰宝,我们穷尽舞蹈、音乐、文学、绘画、书法各种艺术手段,通过报纸、书刊、电影、舞台、网络各种传播渠道来讲述、阐释,都不为过。

这次将《丝路花雨》搬到网上,打破了剧场的局限,突破了物理空间的边界,内容的亲切感与载体、环境的陌生感,更能显出这部舞剧的张力。新甘肃·奔流新闻稿件中提到“云端绽放”的表达,非常精妙。《丝路花雨》里主人公英娘的艺术设计,借鉴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而“飞天”就是香音神,本来是属于天上云端的存在。而“云”又是一个互联网领域的重要词汇,两者的嫁接,可谓天衣无缝。

从剧院到网络,《丝路花雨》拥抱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经受住时间考验,成为中国舞剧经典。我的文学创作直接或间接地也受过《丝路花雨》的启迪,可以说是和这部剧一起成长,看着这部剧一步步成为国家经典。说到底,无论艺术还是传媒,最后拼的还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丝路花雨》这次全球网络首播,本身就是一次极具示范意义的创新。(新甘肃·奔流新闻记者 张海龙整理)


  省作协副主席、甘肃日报牛庆国工作室主任牛庆国:身边有朵“七彩云”

20220802_143013_018.jpg

牛庆国

7月30日晚,好多人的目光投向了新甘肃客户端视频号,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全球网络首播,我们可以用“观众如云”这样一个词来表述其盛况。虽然,我曾在剧场看过演出,但还是忍不住在网上又过了一把“瘾”。《丝路花雨》太有名了,作为中国舞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舞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虽然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剧场演出过数字惊人的场次,但能到剧场观看演出的依然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是听过,而没有看过;不少人“想看”,但限于条件而“看不上”。新甘肃客户端此举,让高雅的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一部经典之作又一次“火”了,“火”在“云端”,充分展示了优秀艺术作品的强大魅力。

近年来,随着《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华文化的入“网”上“云”,为文化更“活”更“火”提供了重要途径,“云阅读”“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这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新体验,在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中,不断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着全民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新时代的老百姓身边有朵文化的“七彩云”,文化生活就增添了色彩。

新甘肃客户端审时度势,也积极走出了可喜的一步。首先,选题好,选择了经典,尤其是选择了出自甘肃的经典,而且是展现了甘肃元素、甘肃故事、甘肃形象的经典,不仅可以让甘肃人进一步了解甘肃文化,也可以让全国人、全世界人了解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加深甘肃印象。其次,手段好,采用现代新媒体技术,让人们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在任何地方就可享受文化大餐。三是,这是一次真正的惠民演出,是一次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的有益尝试。四是,这是一次文化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有效探索。五是,这是一次新闻媒体和文艺院团的成功牵手。我们应该为这样的举措点赞。

有了良好的开端,就要坚实地走下去,尤其是有了5G技术的支持,新甘肃客户端一定会走得更好。一是要在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找选题,做策划,让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甘肃宝贝在“云端”见见“世面”,一展风采。二是要在甘肃当代的优秀文化成果中找线索,做亮点,改变“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把“好酒”端到“巷子口”,入“网”飘香。三是要不断创新形式和手段,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就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手段,赋予古诗词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通过互动双向的传播,使传统的诗词文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得到补充、拓展、完善,进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影响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总之,在文化中做文化,用新技术走出新路子,在人民中求发展,就一定能做好文化数字化这篇大文章。(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雅斐整理)


  甘肃日报尚德琪工作室主任尚德琪:丝路入“云端”

20220802_143013_019.jpg

尚德琪

从1979年惊艳亮相,到2022年仍然光彩照人,舞剧《丝路花雨》久演不衰,堪称奇迹。

第一次观看《丝路花雨》是电影版的,“千手观音”“反弹琵琶”等经典画面,时至今日仍然记忆犹新。差不多二十年前,终于看到了真正的舞台版,那种“近在眼前”的感觉,精彩炫目,特别奇妙。如今,这台经典舞剧又在“云端”推出,再次观看,又有别具一格的意趣。不一样的观赏状态,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也共同证明了一点:《丝路花雨》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经受住了观众的考验,它成为经典,是有理由的。

《丝路花雨》是从敦煌壁画“走下来”的舞台艺术,是让敦煌壁画“活起来”的舞台艺术。它从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获得了创作灵感,反过来又成为推介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媒介,甚至开启了一扇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它是甘肃文化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传媒不可多得的优质内容。让更多的人观赏《丝路花雨》,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敦煌艺术和丝路文明,既是创排单位的热切期待,也是传媒机构的多年愿望。

《丝路花雨》首演以来,多次改编、多次完善,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艺术内涵、艺术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传媒技术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经历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深刻变化,新平台、新业态、新渠道不断涌现。曾经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原来的不可行成为可行,《丝路花雨》云端全球首播,正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次有益探索,一次积极的尝试。它将新兴媒体与经典艺术相结合,最大限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加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力度和广度;它让观众以最便捷的方式感受到了“剧场”的气氛,让“不在场”也能有“在现场”的体验;它让无数人得以共享一场顶级的艺术盛宴,仅花费“一元钱”,便完成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旅行。

尤其在疫情期间,减少聚集,甚至足不出户是基本的防疫措施。但生活仍在继续,文化生活不能缺席,也不能降格。《丝路花雨》通过新甘肃客户端视频号全球首播,既是一次全新的文化创意,更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补位,它对舒缓疫情下公众的焦躁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什么是防疫的艺术力量,这就是;什么是以艺术的方式参与防疫,这就是。

优秀的舞台艺术与先进的传媒技术相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双方的合作,也许是不谋而合,也许是一拍即合。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皆大欢喜的好事。这样的合作,架起了新的文化桥梁,打通了新的服务通道,并将会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得到拓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海燕整理)


  甘肃日报黄绿工作室主任黄 绿: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20220802_143013_020.jpg

 黄 绿

7月30日晚8时,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联合甘肃演艺集团、甘肃省歌舞剧院,通过新甘肃客户端视频号对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进行全球网络首播,超20万人在线享受了这场视觉盛宴。我和大家一同在“云端”观看了这部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舞剧。

《丝路花雨》全球网络首播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媒体运用方式。这次直播理念是新的、技术是新的、载体是新的,向全球如此大视觉的展示也是新的。这是一次创新思维的新运用,也是一次新发展理念的新实践。

《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很高,她不仅是敦煌的、甘肃的、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本次全球网络首播本身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是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展现甘肃更加自信开放姿态、中国更加自信开放姿态的方式。

与“诗与远方”一样,开放本就是人类文明不断交流进步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丝路花雨》首次走出国门,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这也延续了丝绸之路与生俱来的开放魅力。千百年来,开放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往来交流从驼队、马帮到海运、铁路、空运,直到现在的信息通道、5G云端等,方式更加多元,手段更加先进。

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疫情反复的情况下,这次全球网络首播为甘肃进一步扩大开放、保持开放自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仔细考察文化市场,我们会发现,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具弹性。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传播手段传播开来。甘肃不仅有《丝路花雨》、有敦煌,而且还有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多进行《丝路花雨》全球网络首播这样的大胆尝试。这次全球网络首播,不仅使甘肃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启发我们进一步立足优势促进开放合作,从而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究竟是古丝绸之路商队创造了丝路文化,还是丝路文化带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发展?丝路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甘肃地处内陆,却从未停下“走出去”的脚步。我们曾经领先于世界,今天我们更需要走向世界舞台。当像5G这样先进的信息技术到来时,甘肃打破地理位置窘境,加快对外开放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几年,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动念早,起步快,起点高,走在了全国新媒体发展的前列,在全省对外宣传上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应以此次《丝路花雨》全球网络首播为契机,以更超前、更深刻、更艺术的思维,为甘肃乃至中国树立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整理)


  省作协理事、甘肃日报张琳工作室主任张琳:穿越时空感受美之震撼

20220802_143013_021.jpg

张琳

7月30日晚,我从新甘肃视频号观看《丝路花雨》全球网络首播,想到这一时刻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有那么多的人一起观看这部历经43年而愈加熠熠生辉的经典舞剧,就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丝路花雨》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舞剧,心里十分向往,但当时没有条件在剧场观看。所以,特别感慨因为有了新媒介、新技术,现在的孩子们就不会有我小时候的遗憾了。

我第一次在剧院看《丝路花雨》时,就被一种绚丽又典雅的美所震撼。这一次通过“云端”,我又一次体会到这部经典民族舞剧之美——它的舞姿造型美、画面美、音乐美、色彩美、情感美,与在剧院观赏这部经典相比,同时还增添了一种全新的美感体验。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云端”也是一种美,是科技创新之美。

传统经典是古典美,新兴技术是现代美。“传统经典文化+新技术”是一种推陈出新的美的联合与融合,所以这次《丝路花雨》的全球网络首播,就是一次各种美的集中呈现。

《丝路花雨》以丝绸之路为背景,它的舞蹈造型来源于敦煌壁画,以112窟反弹琵琶为代表的唐风乐舞,它的音乐是敦煌古乐,还有它的色彩、乐器、衣饰等,也都出自敦煌壁画,这就使得剧目一出生就带着浓郁且高品质的艺术之美。

《丝路花雨》是一场盛大的美的集中呈现,这种美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升华了敦煌之美。作为无声音语言的舞剧,正是它所具有的种种美,让全世界都读懂了它,这成为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丝路花雨》有着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地域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美。

这些年来,我也在不断地反复了解、学习和思考甘肃丰厚的文化,也以之为背景创作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有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地域特色中蕴含的是历史、是文化,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命的生活方式和心声,曾经滋养、支撑过他们的心灵和人生,由许许多多的因素深厚积淀而成。

以地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应当有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丝路花雨》正是一部基于甘肃地域文化特点,同时又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经典。它的背景和题材是地域的,而讲述的故事又找到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共通点,那就是情感之美、情感之厚——这是从地域走向世界的纽带、桥梁、通道。

在“云端”,许多东西离我们如此之近,它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是我们无形的,可以跨越千年万年、千里万里时空的双足;是触觉、听觉、视觉的无限延伸。它给我们的文化传播插上翅膀,使得受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容易交互相融。

这次《丝路花雨》的全球网络首播是一次精彩的开端、一个成功的范例,以后必定会有更多的精彩呈现,更多的美和经典将被更多的人分享,进而让心灵获得滋养,感受科技赋能、文化惠民的强大力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雅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