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锁麟囊》,不一样的“薛湘灵”。
从7月24日至29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大型秦腔《锁麟囊》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班成果汇报演出,在甘肃黄河剧院粉墨登场,来自西北五省区的21位“薛湘灵”同唱秦腔《锁麟囊》,这在全国戏剧舞台上还是头一遭。7月24日晚,记者在甘肃黄河剧院看到,首场演出就有3位“薛湘灵”登台,相同的角色,不同的韵味,演出落幕,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据了解,此次汇报演出每场都将由不同的“薛湘灵”领衔,其中最多的一场将有6位“薛湘灵”同台飙戏!
“第一次在观众席看《锁麟囊》,有想哭的感觉。”
7月24日晚,甘肃黄河剧院戏迷云集,演出现场锣鼓铿锵,掌声四起。“这是我第一次坐在观众席上看自己的代表剧目,心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薛湘灵传承导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艺术总监苏凤丽坦言,“戏曲是综合艺术,看到凝结着老一辈艺术家和新一代青年演员心血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我非常激动,一会儿为学员们的出彩表演感到高兴,一会儿又心里酸酸的有种想哭的感觉。”
秦腔《锁麟囊》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根据程派同名京剧改编,剧中既保留了原作最经典、最出彩的“春秋亭”和“搜楼”,又强调了地域特色,以“京剧的神韵、秦腔的风采”,让古老的剧目焕发出了新的神采,先后在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和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捧得多项大奖。著名秦腔艺术家苏凤丽唱、念、做、舞俱佳,将“薛湘灵”一角塑造得入木三分,不仅得到了国内文艺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还凭借这一角色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1位学员演“薛湘灵”
经过不断打磨,秦腔《锁麟囊》已成为当代秦腔极具代表性的移植改编剧目,也是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的代表之作。如何将这部剧目传承下去,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马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传承不是一个团演一部戏,秦腔是西北五省区的剧种,应该通过人才培养,让西北五省区更多的剧团能够演出《锁麟囊》。经典剧目的传承就是要更多人喜欢,特别是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去接受,这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今年5月底,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督导,甘肃秦腔艺术剧院作为项目主体实施的“国家艺术资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大型秦腔《锁麟囊》培训班正式开班,传承培训导师均为该剧主创人员。“当时报名的演员非常多,经过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核,西北五省区共有30名学员入选,加上旁听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有60人左右。”马勇说,剧中每个角色都有两三名学员,其中学演“薛湘灵”的就有21名学员。
同一个“薛湘灵”,不一样的风采
在历时60天的培训中,每位导师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只为让学员领悟到所学习角色的表演精髓。
苏凤丽作为秦腔《锁麟囊》灵魂人物“薛湘灵”的传承导师,对每一位学员从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唱腔,都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对学员手眼声法步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把关。“一个学员都不能掉队,每个学员都要求从头到尾把整台戏演下来,很多时候要从最基础的培训开始,虽然很累,但是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有这份心,才能做成这件事,这也是戏曲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青年演员李晓晨是苏凤丽的徒弟,在首场演出中是第一位出场的“薛湘灵”,尽管略显紧张,但是还是出色完成了角色。“这是我第一次演薛湘灵,很紧张!这个角色很难把握,苏老师从唱腔到身段都一点一点去抠,毫无保留地传授,对我塑造角色给了很大帮助。”当晚的“薛湘灵”是由李晓晨和窦玮、郭峰共同完成的,对于学员的表演,苏凤丽在心里给出满意的分数。“这几个学生十多年来一直跟着我学习,这次又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人才培训,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在给她们挑毛病,从今天演出看,她们已经很棒了,我觉得很欣慰。”
作为此次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负责人,马勇对首场三位“薛湘灵”的评价是“各有千秋”。“随后的几场演出,陕西、新疆等西北五省区的学员都将陆续登台,她们虽然演绎的是同一个角色,但是却是不一样的展示、不一样的风采,这也是此次汇报演出最大的看点。”马勇表示,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不仅让《锁麟囊》在西北五省区打下了基础,而且让第二代乃至第三代青年演员脱颖而出。“今年年底,我们将携经典版和青春版《锁麟囊》赴华东五省巡演,让这部秦腔经典之作被全国更多戏迷喜欢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