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省话剧团的“忠粉”,有幸从20世纪50年代在家人带领下观看省话的开山之作《在康布尔草原上》,到2012年7月,看《天下第一桥》,其间省话排演的话剧我看过不少,算下来有二十部。
我喜爱话剧有两个缘由,一个是我家就住在省话剧团人民剧院马路对面,看戏看电影非常方便,从小就给了我不断的启迪和感染。二是我自认为声音条件好,作为兰州人学会普通话就想朗诵,上台表演。年轻时我还鼓足勇气报考省话剧团,在朗诵完话剧《教育新篇》梗概后就被委婉告知不太适合角色!如今只要想起来,还在为我当时的勇敢点赞!
这两年我在编写《南稍门》的历史文化,其中纪实性写作了甘肃省话剧团的一些故事。值此甘话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从书稿中把这部分内容先摘录出来,以飨读者。祝贺甘话!致敬经典!
……
忘不了,甘肃省话剧团的艺术家带给南稍门人的启迪和感念,让南稍门人与艺术的邂逅顺风顺水。话剧表演艺术和美术创作为这个群体的精神共同富裕提供了最多的也是优质的文化资源,把人们带入崇高的精神陶冶中,使他们心灵深受启迪,有了更多改变人生的体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兰州人民创造了更好的文化条件。1953年8月,在南关街坊(现酒泉路)建起了人民剧院,甘肃省话剧团也同时成立(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陕、甘、宁边区的庆(阳)环(县)农村剧校)。从此,南稍门街上有了兰州最漂亮的剧院和全国著名的话剧团。人民剧院成了甘肃省话剧团专用剧场“戏窝子”,至今是兰州城唯一一个被保存下来的老字号剧场。
甘肃省话剧团落户南稍门,生的逢时,生的合地,气场很旺。与其他戏剧表演相比,南稍门人最喜欢话剧表演艺术,这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话剧,看着接地气,听着有精神,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欢。看话剧实际是在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学习如何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从中体现出南稍门人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亦让南稍门人近水楼台欣赏到话剧表演艺术和电影艺术。剧院+剧团给了南稍门众多艺术爱好者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那时只要有新话剧上演,南稍门人基本上都是全家人去看,从不缺席,人民剧院票房门外经常会出现排长队购票的景象。南稍门人作为广大迷醉话剧的特殊观众,一次又一次体味到艺术家创作的独特魅力,一场又一场吸纳艺术带给他们的心灵启迪,艺术慰藉,在兰州这座城市里,他们是在文化艺术方面获益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幸运的一代人。
从20世纪50年代的《在康布尔草原上》《岳飞》,60年代的《八·二六前夜》《滚滚的白龙江》《远方青年》《教育新篇》,首创兰州方言话剧《糊涂爹娘》,70年代的《西安事变》,80年代的《白雨》《路易·艾黎在山丹》,90年代的《黑雾》《极光》《艰难时事》《邓小平在江西》《马背菩提》,到21世纪的《兰州老街》《兰州人家》《兰州好家》一系列方言话剧、《老柿子树》,以及今天被广大观众交口称赞的《天下第一桥》,多部优秀剧目荣获全国最高奖项。这些经典剧目的创作最能体现出“甘话人”是历史的记录者。
1956年3月、甘肃省话剧团带着四幕六场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一举拿到了包括多幕剧演出一等奖、导演一等奖、剧本一等奖和5项二等奖以及其他奖项在内的14个奖项。在参加汇演的40多个表演团体中,《在康布尔草原上》是唯一在中南海怀仁堂连续演出三场的一部大戏。首都各界评论家们纷纷赞许:“轰动了北京!轰动了中南海!”
甘肃话剧几乎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有力作问世,达到的高度、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南稍门人将目光投入话剧艺术的最初岁月,一路追寻它的足迹70年,分享的都是优秀文化,精品力作。给了他们启迪心灵的巨大感染力,有了一份用话剧艺术拥抱生命和希望的体验思考。
在这些经典剧目中让我最喜欢难忘的是《在康布尔草原上》《教育新篇》《黑雾》《糊涂爹娘》《兰州老街》等,还有《老柿子树》《天下第一桥》等。都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好话剧,表现生活,是经过美的提炼后的生活。剧情好,表演好,让观众看得入了神,观众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演员的思想感情能交融在一起,剧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甘肃省话剧团凝聚了一批像程士荣、汪钺、姚运焕、刘刃、武玉笑、易炎、李最、陈工一、赵组国、李介媛、程小丽、苏廷石、朱衡、张明、康爱石、常贵顺、祁宝全、王晶等具有实力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话剧演员,如白敬中、马天庆、洪涛、冯志鹏、马洪恩、洪宇宙、马千长等。
我始终忘不了,那个时候,省话的演员走在老街上的样子。作为话剧表演艺术家相貌出众、才华横溢,十分引人瞩目,吸引了周围人的目光。他们穿戴讲究,有的戴着贝雷帽,有的围巾披肩且有各种围法,发型也很考究,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有的脸上画着淡淡的妆容,双眼闪耀着炯炯的光芒,他们眼睛里似乎会放电,眼神里包含无尽情感。有的脚下穿着一双精致的皮靴,光滑亮丽;有的脚下穿一双别致的布鞋,干净潇洒。他们的步伐稳健有力,即便是他们的手中拿着任何一件小东西,如一把扇子、一张报纸等,都犹如有了生命一般。他们身体姿态优雅,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信和魅力。他们说起话来,声音特别好听,肢体语言表现力很强。走在街上,气质就很出众,仿佛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他们有修养的气质,展示的是对话剧艺术的信仰,更是对先进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拥有一街五巷粉丝的省话演员,在南稍门有着特别的待遇。不少演职人员喜欢吃街上的民族特色美食,经常会看见他(她)们在人民剧院门前的人行道上,围坐在小摊位吃酿皮子的场景。看见演员们来到摊位前,就有人主动让凳子请他们坐下来,不会让演员站着吃或蹲下吃。甘话演员只要走在街上有什么需要,就会得到南稍门人的帮助。此时,一边看他们吃,一边琢磨着,这些演员台底下的和台上不一样,赞叹他们过人的表演能力。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人民剧院门前的影剧宣传栏,一度成为南稍门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吸引着无数过往行人的眼球。当时许多绘画爱好者专程跑来观赏,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我曾做过比较,在全国影剧院的影剧宣传画中,兰州人民剧院的影剧宣传艺术感觉极好,创制质量颇高。每逢有新话剧新电影上演,作品宣传都要更新。创制人就是甘肃省话剧团专职美术家董兆惠,是南稍门人最喜爱的美术家。西安美术学院给他的毕业评语是:“学习特别刻苦,成绩非常优异”。这也是南稍门的骄傲。
董兆惠以其扎实的艺术功底,创作绘制的影剧宣传画,打破了几十年来流行于全国各影剧院的临摹放大的做法,每次都根据剧情重新创意绘制。他灵活采用油画、版画、水彩、水粉、水墨、民俗画等形式,精心创作,精心绘制,使每幅宣传画都成为一件独立的精美的美术作品,令观者眼前一亮。最先第一个看到的当然是南稍门人士,成为许多人喜欢上美术而挥之不去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去董兆惠画室观赏,交谈,认识董兆惠,和优秀的艺术家交往是我的一种荣幸。
1992年,我代表兰州市政府邀请董兆惠老师为东方红广场主席台创作绘制了反映甘肃悠久历史的百米巨幅壁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一幅画能在社会上引起那么高的重视和喜爱,这是很难得的。它造就了兰州城市一道亮丽风景。
我记得,当时正值盛夏,董老师站在广场主席台的脚手架上,戴个草帽专心绘画,每天在脚手架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整整画了两个多月。其间,我去现场看望他,天气很热,让他下来喝些水休息会,他说:“喝了水要上厕所,耽误时间,我现在是抢时间,怕到时完不成任务。”我知道,在墙上立着画巨幅壁画,是很难受的,还要冒着酷暑,他吃的是大苦啊!厚道谦虚,严格操守的董兆惠,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心血的凝固、什么是汗水的记录!他对艺术的那种追求精神,以极强的使命感在脚手架上绘画的那一幕让我始终难以忘怀。
这就是“甘话人”!通过塑造自己的品格,显现艺术的力量,创造幸福的生活,创造美的快乐,改变着社会和人们的命运。让我们怀着敬佩和感激,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马琦明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