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到如今的文化圣地
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那一幅幅静躺着的壁画
引起世人无数的遐想
以敦煌文化及莫高窟数字化
研究成果为蓝本创作的《乐动敦煌》
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的表现形式
将敦煌壁画中的鲜活形象
与动人故事呈现在舞台之上
为观众打开了一扇
通往千年丝路艺术世界的大门
下面就让小乐带大家一同走进
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去揭开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艺术密码
了解剧目角色创作的灵感
感受敦煌雄浑美学的重生~
【西域乐师·白歆】
千年丝路的音乐密码
西域音乐天才白歆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上真实存在的隋唐宫廷音乐家白明达、北周至隋代音乐家和琵琶演奏家苏祇婆为原型融会贯通而成的一个人物。
剧中少年白歆怀揣着对音乐的执着追求,随西域公主陪嫁至中原。人生迷茫之际,白歆游走至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那些博大精深的艺术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随之抛却杂念、投身艺术,将中原和西域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新的宫廷宴乐。
白歆的经历寓意人生在世,需阅遍千帆,历尽纠葛,才能打破欲望的桎梏,洞悉世界的真相,获得内在的觉醒,并修得超脱一切、转寰自如的能力与智慧。
【迦陵频伽】
引领主角踏上艺术探寻之路
迦陵频伽的创作灵感借鉴自莫高窟第172窟等窟。迦陵频伽人首鸟身,其身体类似仙鹤,翅膀张开、两腿细长,头为童子或戴冠之菩萨首状。是佛教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佛”,其美妙歌声代表“佛的妙音”。
在《乐动敦煌》中,白歆偶然听到迦陵频伽的妙音,便开启艺术探寻之路,最终在莫高壁画世界中偶遇,在其点化下突破瓶颈、领悟真谛,创作出融合东西方精华的音乐,实现了毕生梦想。
【美人菩萨】
高度还原莫高窟特窟经典形象
美人菩萨的创作灵感借鉴自莫高窟第57号特窟,窟内主室南壁的观世音菩萨是美人菩萨的原型——观世音菩萨。剧目高度还原了美人菩萨的化佛冠、璎珞、臂钏、服饰等细节。
2024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中国戏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倾力打造了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乐动敦煌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特别合作单位,更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这次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实践中。美人菩萨的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怒目金刚】
演出现场引起互动热潮
“哇,它动起来啦!”
“原来是真人哇!”
“超想和它合照!”
小乐在演出现场经常听到小朋友和怒目金刚的神奇对话。怒目金刚是借鉴自莫高窟第206窟金刚力士彩塑及敦煌绢画《金刚力士像》创作的经典形象。既见金刚怒目,亦有菩萨慈悲,怒目而视、破窟而出的它,向世人展现它的威严与锋芒,体现了极致的狞厉之美。
在《受到召唤·敦煌》中,怒目金刚的服饰同样由乐动敦煌提供。“你好,我叫怒目金刚~”方言味的自我介绍,在演出中极具特色。
【飞纱飞天】
千年敦煌飞天之美重现
飞纱飞天汲取了敦煌壁画中飞天元素精华,飞纱既是装饰,也是飞天的一缕灵魂。当姿态各异的飞纱与飞天舞者在舞台上共舞,随风飘动的飘带、踏乐而舞的舞者,仿佛带我们穿越千年,回到了古老的敦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记忆。
【伎乐师】
敦煌乐舞文化的鲜活呈现
“沉浸式的体验,会动的壁画”。舞姿翩跹的伎乐师,让游客朋友近距离感受敦煌乐舞文化的魅力。
“伎乐天”即天中乐神,也被称作香音之神。身姿轻盈的伎乐师,在千年的沉睡中被悠扬悦耳的古乐器音色唤醒,在一次次动作的变幻中诉说着关于敦煌乐舞的“新生”。
在《乐动敦煌》中16尊伎乐师手持琵琶、排箫、箜篌、龙凤笛等不同的乐器踏歌而来,好似一幅千年壁画,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
【鼓与琵琶】
千年敦煌古乐的奇妙共舞
历经千年的奇思妙想,敦煌乐器仿佛有了生命。《乐动敦煌》中鼓与琵琶对舞以莫高窟第172窟等窟壁画舞姿为蓝本,融合了现代舞蹈元素与唐代舞蹈特征。一舞伎舞姿矫健刚劲、富有动感;另一舞伎将琵琶至于脑后,左脚着地、右膝提起,与腰鼓舞舞伎动作形成对应。欢快的音乐、灵动的舞姿,活灵活现的跃然眼前。
《乐动敦煌》不是简单的复原
而是敦煌雄浑美学的重生
借助现代科技
观众仿佛能与“行走的壁画”
进行千年对话
精彩一触即发
小乐期待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共同探索关于《乐动敦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