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圆满落幕
2025 年 3 月 16 日至 29 日,随着天水市伏羲广场最后一声秦腔余韵消散,历时14天的"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圆满收官。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联合甘陕宁青新五省区文旅部门共同打造的戏曲盛会,以"文化浸润生活,场景全域延伸"为核心理念,开创了西北地区"戏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秦腔荟萃,多元戏曲谱华章
西北秦腔汇演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汇聚了西北五省区33家戏曲院团的顶尖力量。兰州市戏曲剧院《出五关》、西安易俗社《三滴血》、咸阳演艺人民剧团《秦楼案》、西安三意社《火焰驹》、宝鸡市戏曲剧院《杨门女将》、青海西宁艺术剧院《窦娥冤》、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周仁回府》《辕门斩子》、渭南市秦腔剧团《秦香莲后传》、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锁麟囊》、甘肃铁堂秦腔艺术剧院《忠烈千秋杨家将》前后本、宁夏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狸猫换太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铡美案》、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麦积圣歌》14部经典剧目轮番登台。艺术家们以精湛演技、浑厚唱腔和细腻情感,生动诠释经典人物形象,让观众沉浸于秦腔艺术的独特韵味,感受西北传统戏曲的深厚魅力。
西北地方剧种折子戏展演为观众呈现了除秦腔外的多元戏曲风貌。陇剧《枫洛池》《秦雪梅吊孝》、商洛花鼓《屠夫状元·许婚》、汉调桄桄《打焦赞》、影子腔《碧血西城》、平弦戏《巧县官》、皮影戏《新沉香救母》及阿宫腔等地方剧种的经典片段轮番登场。各剧种以独特的唱腔韵律与表演风格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西北戏曲生态的丰富性与深厚底蕴。这场视听盛宴不仅让观众领略了不同剧种的艺术魅力,更以鲜活的舞台实践诠释了西北地方戏曲在传承与创新中的蓬勃生命力。
戏迷争霸赛点燃了广大戏迷的热情,吸引300余位民间高手同台竞技。他们齐聚一堂,亮嗓献艺,用各自独特的理解和演绎,诠释着对秦腔的热爱。比赛现场气氛热烈,戏迷们精彩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更让人看到秦腔艺术在民间深厚的根基与蓬勃的生命力。正如一位参赛者所说:“秦腔是我们西北人的根,不论走到哪里,唱起秦腔,心里就踏实。”这场全民参与的戏曲盛宴,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场跨越年龄、职业与地域的文化共鸣。
最具突破性的“戏曲快闪巡游”以沉浸式体验破圈,生旦净丑在伏羲庙、天水古城等文旅地标即兴展演,让传统艺术融入市井烟火。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穿梭于街道、广场和古巷之间,髯口装扮的老生大步流星,花旦捻着兰花指碎步前行,小生撑伞走过,云步轻移,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巡游覆盖伏羲广场、启汉楼、天水古城等核心地标,现“一步一戏,全域皆舞台”的艺术覆盖。这场快闪巡游不仅让戏曲走进日常生活,也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线上线下,热度空前
本次活动在观众参与度上创造了历史新高。活动由“线下展演+线上直播”两种模式,线下累计吸引超 70 万人次参与。线上方面,由甘肃省文旅厅与天水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网络直播平台,累计直播观看量突破2152万人次。众多网络平台如甘肃演艺集团官方账号、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官方抖音号、“新甘肃”“天水融媒”“天水在线”“直播甘肃”“视听甘肃”“奔流新闻”等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直播和报道,让戏曲艺术突破地域限制,触达了更广泛的年轻群体。短视频平台的实时互动、网络达人的创意传播,让秦腔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印证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网友“秦声爱好者”表示:“这次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演员们的表演太精彩了,我连着几天都来看,根本看不够!”另一位网友“西北小戏迷”留言:“线上直播太方便了,虽然不能到现场,但也能感受到那种氛围,为传统文化点赞!”还有不少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纷纷表示被秦腔的高亢唱腔和精彩故事所吸引。这些真诚的分享不仅展现了观众对秦腔的热爱,也反映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活力。
以文彰旅,创新实践
活动以 “文化浸润生活,场景全域延伸” 为核心理念,将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独特的文旅体验。“羲皇故里休闲一日游” 等线路设计,让游客在日间游览自然与人文景观,傍晚逛市集,夜间看大戏,为西北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跟着艺术游甘肃” 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以秦腔为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代,融合艺术与民生,生动诠释了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的深刻内涵。这场盛会不仅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更为西北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