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集团快讯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快讯 > 媒体报道
40 年后再聚首情真意切话当年
作者: 来源: 更新于:2019-05-27 阅读:0

  中午赶到宁卧庄宾馆,许琪正在接受采访,工作人员多次提醒会议时间要到了,可许琪还是无法停下述说。最后许琪说到,真想再说说,《丝路花雨》可说的太多了,值得回忆的也太多了。
  会议上,许琪作为嘉宾第一发言,她拿出了一张 1979 年《丝路花雨》第一次去香港演出时的节目单,节目单上印着这样几句话:" 舞蹈多姿彩,骆驼上舞台,壁画重复活,仙女下凡来。" 许琪感慨地说:"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当年香港观众对我们舞剧的喜爱。《丝路花雨》走到哪里火到哪里,就已经证明它的艺术价值,《丝路花雨》是一次真正的艺术突破。"
  在说起她心中的《丝路花雨》时,许琪说:" 我认为《丝路花雨》是一个文化工程,有很多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我觉得《丝路花雨》有着前瞻性、引领性和创新性。首先按《丝路花雨》的选择是超前的,选择丝绸之路、中国古典文化,现在看来这个选择不过时、主题不过时。其次《丝路花雨》的演出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很多地方都邀请《丝路花雨》剧组谈经验,为当地创作提供借鉴。第三,《丝路花雨》的特点就是全方位的创新,记得当时中西的舞剧几乎都是说爱情的,但《丝》剧不是,它说的是大爱,民族之爱、国家之爱。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开创了新的舞种——敦煌舞。现在回头看,我要感谢老一辈艺术家的高瞻远瞩、要感谢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要感谢石窟艺术的保护者们、要感谢每一位创作和演职人员,正是有了这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各种困难,突破种种禁锢,才让《丝路花雨》如凤凰涅??般的惊艳亮相。"
  作为原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所经历最多的是《丝路花雨》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也是《丝路花雨》续写辉煌的一个过程。
  陆金龙总结说:" 四十年来,初心不变,常演常新,为繁荣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推动 " 一带一路 " 建设步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遥想《丝路花雨》初创之时,创作者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脱的艺术创作力将艺术的触角伸向敦煌壁画,以甘肃艺术家顽强拼搏的精神,数十次往返敦煌采风学习、体验生活,仅剧本创作就七易起稿,终于开创了我国第一部敦煌舞蹈流派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中国古典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上开启了先河,为中国舞蹈增添了新品种,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在谈到对《丝路花雨》的感受时陆金龙说:"《丝路花雨》执着而艰辛的创作历程,饱含了甘肃省歌舞团全体演职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艺术情怀,凝聚了主创人员和主演人员心血、汗水和泪水,那一个个音符、一幅幅图表、一件件道具、一幕幕场景图、一个个人物造型 ……《丝路花雨》人把壁画中一个个精美、固定的舞姿连贯了起来,让敦煌壁画穿越时空,一种新的舞蹈语汇渐渐清晰呈现,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由此而诞生。《丝路花雨》的创作艺术家门不愧为敦煌的后代,是他们的艺术天赋和不懈追求奇迹般地复活了沉睡千年、深藏洞窟的敦煌壁画。"
  " 想当年,我演神笔张的过程也是十分难忘的。" 仲明华一边回忆一边将往事娓娓道来:" 在北京生活的期间曾看了很多展览,尤其是看故宫绘画展览的时候,从耳朵里听到别人议论知道了什么叫工笔、什么叫写意,可是这些到了舞台上如何进行呈现就成了一个难题,而我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把画画的画技、画意和舞蹈的心灵反应结合起来。"
  说到这里,仲明华彷佛已经沉浸在了回忆当中,双手已经不由自主的做出了托举的姿势:" 一番交流后,他便把这个陶土碟子交到了我的手中,我惊讶的发现碟子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那一刻我与前代的画工,在精神上、在血脉上仿佛有了相通,让我对于画工这儿介乎文人和工匠之间的人物理解走进了内心。等从敦煌回去以后再演出时,我发现已经比较容易在剧中生动呈现那些情节。所以,这件事情说明了一点,演员要深入生活,就如同用画碟沟通了我和神笔张在心灵上的交流。"
  朱江一头白发,从一开始发言就显得特别激动,这份激动为的就是在四十年之后,还能和当年《丝路花雨》的很多创演人员一起谈谈被他们看作孩子一边的《丝路花雨》。
  朱江说:" 弹指一挥四十年,我从一个四十多岁的黑发人,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对于《丝路花雨》,朱江有着太多的难以割舍。朱江说:"《丝路花雨》造就了我们团,但也有遗憾,很多好的演员、编导都离开了这个团队,离开了甘肃,真是遗憾。但大家见面时都会说,只要甘肃需要,我们也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帮助,如果甘肃演艺集团还需要我们,我们会去尽力创造第二个《丝路花雨》。"
  晏建中是最早参与《丝路花雨》创作的编导之一,在说起《丝路花雨》时,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敦煌艺术成就了《丝路花雨》。
  晏建中说:" 我作为《丝路花雨》的编创人员,这几天我的心一直沉浸在喜悦之中,这种喜悦首先来自《丝路花雨》四十年来演出的辉煌,其次我也看到《丝路花雨》在这四十年中不断的创新,我们的演员一代一代的在成长。第三在《丝路花雨》四十周年时能召开这样的座谈会,是领导对我们的关怀,是对《丝路花雨》的另一个支持。"
  回想起《丝路花雨》的创作历程,晏建中说:" 作为最早的编创者,这几天我的思绪不自然就会回到创编的那个年代,当时我们只有 6 个人,在 1977 年那个寒冬我们带着任务去到了敦煌,到了敦煌后研究所的专家亲自给我们讲解,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师们讲解的非常仔细,几乎是一张壁画一张壁画的讲,所有这一切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冲击,激起了我们创作的欲望。白天去洞窟学习,晚上拿这笔记本记录,就这样我们对敦煌、丝绸之路有了了解,所以说是敦煌艺术成就了《丝路花雨》。"
  "79 版的舞美设计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李明强老师,他不仅做了原创舞台美术的布景且忠实地展现出敦煌壁画的造景,并利用透视关系在美术设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提供了精彩的场景。" 杨树云深情回顾了当年的舞美设计,赞扬了甘肃歌舞团的创作人员的聪明才智。
  他还提到舞美设计当时出现了一个难题:" 如何让飞天在舞台上飞起来,而最终是利用飞天车和杠杆原理做出黑布蒙着的架子车,操纵架子车的人穿着黑衣服,有两个小仙女坐在上面披着彩带,撒花瓣雨,来完成了飞天的任务,这样的画面在世界各地演出的时候观众都为之一振。而骆驼上舞台则是当时在序幕中间,出现了骆驼的剪影,而且骆驼上还可以坐人,仿佛真的骆驼出现在舞台上,每当出现时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 第一次在丝路花雨的排练中反弹琵琶给予她的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影响,它所散发的劲道与活力让她深深为之着迷,似真似幻,似乎看了一辈子仍然未读懂、看透,甚至连梦中都在问自己画中人是动是静。" 座谈会上,史敏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回顾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史敏如今已经是一名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授,她动情地表示:" 我十分热爱这份职业,因为这让我在艺术上除了感性的认识外还有理性的分析,延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充电。同时,我还能够继续同年轻的生命欢聚一堂,踏着时代的音符,谱写二十一世纪敦煌舞的新篇章。"
  "《丝路花雨》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丝路花雨的问世是不可思议的,在当时文化界一片凋敝,思想处于僵化的状态下,好似是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艺坛。" 江东说:"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界的第一声惊雷,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曙光,从《丝路花雨》之后,中国舞剧的创作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他认为:"《丝路花雨》给中国舞蹈界带来了敦煌舞这一新舞种,敦煌舞历经四十年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依然还有许多优秀的传承者坚持不懈地将它传给年轻一代。因此,《丝路花雨》在中国舞蹈史上所处的地位是其他舞剧所不能替代的。" 
   " 我们需要把《丝路花雨》的前辈们的创作理念进行理性的思考、理论的研究,把创作规律研究整理成文字,形成创作的理论鉴赏、表演的理论鉴赏等理论知识、形成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总结整理,让它成为后辈学习其中的经验,才有可能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夏小虎语重心长地提出:" 理论研究需要总结剧目成功的理由、探索的根源,总结艺术创作的规律,包括每一版的青年演员学习时的不同感悟。在总结理论基础上,还要注重年轻人文化培养,这是超越舞蹈之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敦煌文化,关乎着《丝路花雨》的具有时代步伐的长远发展,使它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传承价值。"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记者 孔德胜 实习生 苗雨 / 文 记者 张亚君 费勇玮 / 图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