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介绍
部门介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介绍 > 部门介绍

  甘肃秦腔是在极其厚重的甘肃古代文化长期积淀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它从皮影到声腔再到乾嘉之"陇西梆子腔"、"甘肃梆子腔"和同光"北派之秦腔"、"西腔",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发展成为以板腔为主、曲牌为辅的戏曲声腔剧种。

  由于较为古老,一度曾影响过中国戏曲发展的总趋势,故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史料记载,其前身"兰州影"金元已流入京都,曾随元蒙古西征传至波斯。因唱腔"以上下两句倍之",为我国板腔体声腔只滥觞。明代,成为北京"九腔十八调",对当时西派"北京影"、河北"涿州影"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万历时又名"西秦腔二犯"阑入南体《钵中莲》传奇,也是它成为舞台戏曲之始。所创板腔体被当时南北方花部诸腔"转相效法",又"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而流播广远,影响甚大。

  甘肃秦腔和所有北方地方戏曲一样,具有唱、念、做、打综合艺术的共性特征,但在"四功"程式之内,本土地域特色鲜明突出,撷取艺术素材来源清晰,在甘肃等地有着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主要流传在甘肃全境及周边宁夏、青海、新疆诸省(区),也与陕西西府秦腔有所交流,是深受西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地方剧种。其剧本蕴藏极丰,仅1956年甘肃省文化局开展"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期间,共收集到传统剧目三千多本(折),最早的出自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5)所抄《麒麟图》,次有清乾隆五十四年秦腔抄本《下宛城》、清嘉庆二十一年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较晚者则系清宣统年间(1909)所抄《胭脂襦》、《龙骨床》、《冰冻岐山》、《九华山》、《双凤钗》、《明月楼》等,绝大部分均抄自清嘉、道、咸、同、光、宣等不同历史时期,且多系甘肃秦腔独有孤本。具有重要的史学、人文和审美价值。











 

Copyrights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客服电话:0931-8731527
陇ICP备1400167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